日常保养需在每次使用后或每日工作结束后落实,重点关注清洁、防护和部件检查,减少杂质堆积和部件老化。
清洁是日常保养的核心,需分部位针对性清理:
工作台与机身:用干燥、柔软的无尘布擦拭工作台面、机身外壳和操作面板,去除表面的灰尘、试样碎屑和油污,对于工作台面的顽固污渍,可蘸取少量中性清洁剂(如酒精)擦拭,之后用干布擦干,避免清洁剂残留腐蚀台面;
压头与读数系统:压头表面需用干净的镜头纸轻轻擦拭,去除可能沾染的试样碎屑或油污,禁止用手触摸压头球体,防止指纹影响压痕形成;读数显微镜的镜头需用专用镜头纸擦拭,若镜头有灰尘,可先用洗耳球吹去,再轻轻擦拭,避免刮伤镜头涂层;
内部关键部件:打开设备侧盖(需断电操作),用软毛刷轻轻清理内部的灰尘,重点清理力值传感器、升降螺杆等部件,避免灰尘堆积影响传动精度,清理后及时盖好侧盖,防止灰尘再次进入。
每次清洁后需检查关键部件状态:
压头:观察压头球体是否有磨损、变形或划痕,若发现压头表面不光滑,需及时更换,避免影响压痕质量;
升降螺杆:转动升降手轮,感受是否顺畅无卡顿,若出现卡顿,可在螺杆表面涂抹少量专用润滑油(如锂基润滑脂),但需注意涂抹量不宜过多,避免油污沾染工作台或试样;
线缆与接口:检查电源线缆、数据传输线是否有老化、开裂现象,插头接口是否松动、氧化,若接口氧化,可用棉签蘸取少量酒精擦拭接口,去除氧化层。
设备不使用时,需盖上防尘罩,防止灰尘进入内部电路和精密部件,延长部件使用寿命。
定期检测能提前发现设备隐藏的精度偏差或部件损耗,建议每月进行一次基础检测,每半年开展一次全面校准。
基础检测聚焦设备功能和精度稳定性:
功能测试:开机后检查设备自检是否正常,数显屏显示是否清晰、无乱码,按键操作是否灵敏,试验力施加、保荷、压头回升等流程是否顺畅,无异常卡顿或报错;
精度验证:用标准硬度块(选择与常用检测硬度范围匹配的标准块,如 HBW 100、HBW 300)进行 3-5 次测试,记录设备显示值与标准块标称值的误差,若误差超出设备精度范围(一般 ±3%),需及时进行校准;
部件紧固:检查设备内部的螺丝、接线端子是否松动,尤其是力值传感器和升降机构的固定螺丝,若有松动,用专用工具轻轻拧紧,避免振动导致部件移位。
全面校准需结合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检测标准要求,重点关注以下内容:
力值校准:使用标准测力计对设备的试验力进行校准,调整力值传感器的参数,确保各档位试验力的实际值与设定值误差在允许范围内;
压头校准:用专用测量工具(如工具显微镜)检测压头直径的精度,若直径偏差超出规定范围(如 ±0.002mm),需更换合格压头;
读数系统校准:用标准刻线尺校准读数显微镜的测量精度,调整显微镜的焦距和刻度参数,确保压痕直径测量误差符合要求;
升降机构校准:检查工作台升降的垂直度和稳定性,若工作台上升后存在倾斜,需调整升降螺杆的水平度,确保压头与工作台面垂直。
建议全面校准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,或送第三方校准机构完成,校准后保存校准报告,作为设备精度追溯的依据。
数显布氏硬度计在使用中可能出现一些常见故障,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能快速恢复设备运行。
若检测数据与标准硬度块标称值偏差超出范围,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:
压头磨损或污染:检查压头表面是否有磨损、污渍,若有磨损需更换压头,若有污渍需清洁;
试验力不准确:重新进行力值校准,调整力值传感器参数;
试样放置不当:确认试样检测面是否平整、与压头垂直,重新放置试样并锁紧工作台;
环境干扰:检查使用环境是否有振动、温度波动过大,可通过加固工作台、调整环境温度改善。
若压头不下降或回升困难,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:
升降螺杆卡顿:清理螺杆表面的灰尘和油污,涂抹专用润滑油;
工作台未解锁:检查工作台锁紧装置是否处于解锁状态,解锁后再操作;
电路故障:检查电源连接是否正常,若电源正常仍无法运行,可能是内部电机或控制电路故障,需联系专业售后人员维修。
若屏幕显示报错代码或无显示,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:
电源故障:检查电源线是否插紧、电源插座是否正常供电,更换插座重试;
设备过热:设备长时间运行可能触发过热保护,关闭电源冷却 30 分钟后再开机;
内部电路故障:若重新开机后仍报错,可能是主板或显示屏故障,需送修处理,切勿自行拆解。
若设备长期不使用(超过 1 个月),需做好储存防护:
清洁与断电:清洁设备各部位,关闭电源并拔掉电源线,避免待机耗电或电网波动损坏电路;
包装与防潮:将设备放入专用包装箱,在箱内放置干燥剂,防止潮湿导致内部元件受潮;
储存环境:选择阴凉、干燥、通风的储存位置,远离高温、潮湿、强磁场和振动源,储存温度控制在 10-25℃,相对湿度不超过 60%;
定期检查:每隔 3 个月开机运行一次,进行短时间的空载测试,检查设备功能是否正常,避免部件长期闲置老化。
每次进行保养、检测或故障处理后,需详细记录相关信息,包括维护日期、维护内容、检测数据、故障现象、处理方法、更换部件型号等。建立完整的设备维护档案,便于跟踪设备运行状态和维护历史,当设备出现反复故障时,可通过档案分析根本原因,制定针对性维护方案,同时为设备的使用寿命评估和更换计划提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