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仪器与环境检查:台式轮廓仪对工作环境有一定要求,需放置在温度稳定(通常在 20℃±2℃)、湿度适宜(相对湿度 40%-60%)的房间内,避免阳光直射、气流冲击以及剧烈振动。使用前,检查仪器放置是否平稳,地脚螺丝是否调整到位,确保仪器在测量过程中不会发生晃动。同时,查看仪器电源电压是否与额定电压相符,电源线路是否有破损、老化等情况。
测量附件准备:根据被测工件的形状和尺寸,选择合适的测量探针、测座以及夹具。例如,测量小型精密零件时,可选用金刚石探针,其硬度高、磨损小,能保证测量精度;对于曲面工件,需搭配相应的弧形夹具,以固定工件并使其测量面处于最佳测量位置。检查探针是否有磨损、损坏,若探针针尖出现缺口或磨损严重,需及时更换,以免影响测量结果。
工件预处理:将被测工件表面的油污、灰尘、毛刺等清理干净。可使用无水乙醇擦拭工件表面,再用干净的软布擦干,确保表面无杂质附着。对于有锈蚀的工件,需先进行除锈处理,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处理导致工件表面形貌改变。同时,检查工件是否有变形,若工件存在明显变形,需先进行矫正或评估变形对测量结果的影响。
开启设备与软件:按顺序开启台式轮廓仪的主机电源、计算机电源,待仪器自检完成后,启动测量软件。软件启动后,会自动连接仪器硬件,若连接失败,需检查硬件连接是否正常,软件是否为最新版本。等待仪器预热,一般预热时间为 15-30 分钟,使仪器内部的光学系统、电子元件等达到稳定工作状态,减少温度变化对测量精度的影响。
测量参数设置:在测量软件中,根据测量需求设置相关参数。首先选择测量模式,常见的有轮廓测量、粗糙度测量等。若进行轮廓测量,需设置测量长度、采样间隔、测量速度等参数。测量长度应根据工件表面特征确定,确保能覆盖需要检测的轮廓范围;采样间隔越小,测量数据越精细,但测量时间会相应增加;测量速度需适中,过快可能导致探针振动,影响测量准确性。若进行粗糙度测量,需选择相应的评定参数(如 Ra、Rz 等)、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。
工件装夹与对位:将预处理好的工件固定在工作台上,通过调整夹具使工件的测量面与探针运动方向保持平行或垂直(根据测量需求确定)。利用仪器的显微镜或摄像头观察工件,调整工作台的 X、Y 轴位置,使测量起点对准探针下方。缓慢降下测座,使探针轻轻接触工件表面的测量起点,注意接触力度要适中,避免过大压力损坏探针或工件。
开始测量:在软件中点击 “开始测量" 按钮,仪器将按照设置的参数自动进行测量。测量过程中,探针会沿着设定的路径在工件表面移动,同时采集表面形貌数据,并实时在软件界面上显示测量曲线。操作人员需在旁观察,确保测量过程中工件不会松动、探针不会与工件发生碰撞。若发现异常情况,如探针偏离测量路径、工件移位等,应立即点击 “停止测量" 按钮,排查问题后再重新测量。
数据采集与观察:测量完成后,软件会自动保存测量数据,并生成相应的轮廓图形或粗糙度参数报告。操作人员可在软件中对测量曲线进行放大、缩小、平移等操作,仔细观察工件表面的细节特征,如凸起、凹陷、划痕等。同时,查看各项测量参数是否在规定范围内,若有超出范围的参数,需标记并分析原因。
重复测量与数据对比:对于重要的测量项目,建议进行多次重复测量(一般 3-5 次),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,以减少随机误差的影响。将多次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,若数据偏差较大,需检查测量参数设置是否合理、工件装夹是否牢固、探针是否正常等,找出偏差原因并进行纠正。
关闭设备:测量完成后,先将探针升起,远离工件表面,然后卸下工件,清理夹具上的杂质。在软件中点击 “退出" 按钮,关闭测量软件,再依次关闭计算机电源和仪器主机电源。关闭电源后,检查仪器表面是否有灰尘、污渍,若有则用干净的软布擦拭干净。
数据处理与存档:将测量数据导出为通用格式(如 Excel、PDF 等),以便后续分析和报告编制。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,记录被测工件的名称、编号、测量日期、测量人员、测量参数以及测量结果等信息,建立完整的测量档案。将档案妥善保存,便于日后查阅和追溯。